返回列表
多说话有好处吗
子禽向老师墨子请教:“多说话有好处吗?”
墨子答道:“癞蛤蟆和青蛙,白天晚上叫个不停,叫得口干舌燥,也没有人去听它的。你看那雄鸡,在黎明按时啼叫,天下皆为振动,人们早早都起来了。所以,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?重要的是,话要说得切合时机。”
《弟子规》中说:“话说多,不如少,惟其是,勿佞(nìng)巧。”
意思是说:人平时不要有太多话,否则言多必失,说多了容易成为惹祸的根源,不如在适当时机,说一些符合实际的话。
现实生活中,有很多人都是不顾时间、地点与场合,整日喋喋不休,废话连篇。
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古训:
“言多必失!”
“话到嘴边留半句,不可全抛一片心!”
“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!”
我们身边常会有这样的人,他们爱显示自己,装作无所不知,自以为了得,经常滔滔不绝夸夸其谈。这样的人,以为别人会很服他们,其实,只要有点社会阅历的人,都会不以为然。
真正会说话的人,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:
话说的越多,出错的机会也越多;
任何人说话说多了后,就难免会有水份;
生活中的许多是非之争就是因为话说多了;
大多数事情,说了并不见得就有用,很多时候人们在重复正确而没有用的废话。
因此,我们应记住一条原则:无论何时何地,没必要时,尽量少说,除非真的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。
1、祸从口出
有一个精神病人,不知从哪里弄到了一把手枪,他走在一条黑色胡同里,遇上一个年轻人,精神病二话不说将其按在墙上用枪指着他的头!问道:“1+1=几?”
年轻人吓坏了!沉思了许久,战战兢兢的回答:“等于2……?”
神经病毫不犹豫的开枪杀了他!然后冰冷的说了一句:“你知道得太多了……”
当然,这是一个笑话;可是这又不止是个笑话。
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能言善辩的人死于同一个人之手,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两个故事:
(1)孔融之死
“孔融让梨”的故事大家都听过,可是孔融是怎么死的可能很多人未必知道。其实,孔融就是死于他那张巧言令色的嘴巴上。
孔融的出身和来头不小,他是孔圣人的20世孙,善于辩论演讲,还是三国时期作家协会“建安七子”的会长。早在还是小屁孩时,孔融就显示了他的牙尖嘴利。
话说他10岁的时候,跟着老爸去首都洛阳见世面。在一个PARTY上,众人夸赞孔融是神童。有位陈韪先生不满他出风头,来了句:“小时候聪明,长大了未必有出息!”只有10岁的孔融一点亏都不吃,当即说:“这么说想必陈先生小时候肯定聪明绝顶喽!”一句话把老陈搞了个大红脸。尽管这事能看出孔融的确有辩才,但这种逞口舌之利的“最佳辩手”除了会得罪人树敌外,并没有多大的好处。
三国时的实权人物是曹操,挟天子以令诸侯。可是,孔融和曹操特别不对付,孔融逮住机会就讥讽曹操,经常吐槽。
比如说,曹操折腾死发小袁绍后,接手了袁绍的一切包括他的儿媳甄宓,美艳的甄宓让曹操、曹丕、曹植三父子同时堕入情网。这桩桃色新闻,让孔融的正义感不定期发作,这次他索性搞了个新闻发布会,以恍然大悟的口气说:“以前我不知道武王伐纣后怎么处置妲己的,现在看了曹操先生的所为,我懂了,原来是赏给他弟弟周公了。”当时就把曹操气得杀人之心顿生。
“想当然”这个典故就是来源于这个故事。
另外,孔融还一再挖苦嘲笑曹操的很多军事举措,变着法抛臭弹跟曹操顶牛,今儿更新博客揭露曹操的隐私,明儿论坛“灌水”骂骂曹操过嘴瘾,摆明了把跟他死磕当成人生主打兴趣爱好。
曹操最恨的人就是孔融,恨不能把孔融千刀万剐。那曹操为什么没这么做呢?一来孔融是孔子的后代,在那个年代是很有名的,名气一点不比现如今的天王巨星差;二来曹操没有找到很好的机会和理由杀孔融。所以,曹操一直强忍着。
终于有一次,由于粮食紧缺,为了满足军需,全国颁布禁酒令(当时的酒都是纯粮食酿造的),曹操亲自带头戒酒,违令者斩,全国上下无人敢违抗。可唯独这个孔融,曹操越是不让干什么他就越干什么。
喝酒就喝酒吧,还拉着其他大臣一起饮酒作乐,饮酒作乐就饮酒作乐吧,他嘴巴还不老实,在朝中还散布不良言论……
结果,那次曹操吃了败仗,回来后借着别人的小报告,把所有的原因都推到孔融这个倒霉蛋身上,下令将孔融一家满门抄斩,彻底拔掉了这个“钉子户”!
才华横溢能言善辩的孔融临死时感叹说;“言多令事败啊!”孔融被杀害,时年56岁。
(2)杨修之死
三国时还有个聪明一世的糊涂蛋,著名谋士杨修,也死于曹操之手。
这个杨修非常聪明,思维敏捷,非常有谋略,按理说应该深得曹操信任与重用,可他却被曹操找个理由给杀了,那他怎么惹得曹操非杀他不可呢?
第一件事——“门上活字”:
有一次,曹操造了一座后花园。快落成时,曹操去验收,在园中转了一圈,什么也没有说只在后花园门上写了个“活”字就走了。
负责建造后花园的工头不解其意,就去问杨修这是什么意思。
杨修对工头说:“门上面写一个“活”字,就是在门内添“活”字,就是“阔”字。曹丞相这是嫌你们把后花园建造的过于奢华,过于铺张浪费了。”
工头听了恍然大悟,于是重新按照经济适用的原则建造后花园。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。
曹操这次很满意,就问工程负责人:“你们当中是谁领会了我的意思?”
他们不敢撒谎,回答说:“这事多亏杨修,是他说的。”曹操当时哈哈大笑,直夸杨修聪明,可是心里暗自不爽。
第二件事——“一盒酥”:
一天,塞外的少数民族派使者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奶酥。曹操吃了一块后,在盒上题上“一合酥”,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。
杨修看见了,直接打开盒子,将奶酥一人一块分给众大臣们吃了。
曹操回来后就问:“我的那盒奶酥呢?”
杨修说:“按照丞相的吩咐我们已经给分着吃了。”
曹操有点不高兴,问杨修:“我什么时候说让大家分着吃了?”
杨修回答说:“盒上明明写着‘一人一口酥’,怎么敢违抗丞相的命令呢?”
曹操听到杨修的回答后又哈哈大笑,说:“老杨啊,还是你聪明,一下子就猜透我的意思了。”可心里暗想:你给我等着。
第三件事——“梦中杀人”:
曹操这个人生性多疑,他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,常吩咐左右说:“我梦中好杀人,在我睡着的时候,你们切勿靠近我!”
有一天,曹操在帐中睡觉,把被给蹬地上了,一个侍卫好心就来到曹操床边把被捡起来给曹操盖上。结果,曹操假装在睡觉做梦梦游,从床上跳起来拔剑把那个好心的侍卫给杀了,然后曹操上床继续睡。
天亮起床的时候,故作吃惊的问:“是谁杀了我的侍卫?”大家都以实情相告。曹操痛哭,命人厚葬那个侍卫。所有人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,只有杨修在那个侍卫下葬的时候指着那个侍卫的尸体叹息的说道:“不是丞相在梦游,是你在梦游!”
这件事情传到曹操耳朵里,曹操十分恼怒,此时已经对杨修动了杀机,但是面上故作平静,曹操已经下定决定找机会干掉杨修。
第四件事——“鸡肋”:
有次,曹操出兵去进攻刘备,当时,刘备和孙权联合,抗击曹操,曹操当时很被动,前有刘备大军,后有孙权的军队。如果贸然进攻,恐有后顾之忧。当时进攻也不是,退兵回朝也不是。
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时候,厨师端来鸡汤,曹操看见鸡汤中的鸡肋骨,随口自言自语:“鸡肋!鸡肋!”然后就叫传令官下传旨意:“鸡肋!”所有人接到这个命令后都不明白曹操什么意思。
只有杨修,听到鸡肋二字后,便立即吩咐手下收拾行装,准备回程。这事很快传到了军中将士耳朵了,就有很多人到杨修帐中来问杨修,为什么听到鸡肋就收拾行装。
杨修说:“鸡肋,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。就如现在,进兵不能胜利,退兵遭人耻笑。在这里没有耗下去的必要,不如早点回去。明天我们必然班师回朝。”大家都夸,说还是杨修你明白主公的意思。
这事当晚就被曹操知道了,曹操大怒,咆哮道:“杨修怎敢造谣生事,动乱军心?!”便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,并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。
杨修就这么死了,死于太聪明太能说会道了,死时很年轻,享年34岁。
不该说的别说,牙尖嘴利未必有好下场——无论是鸡蛋碰石头,还是石头碰鸡蛋,碎掉的一定是鸡蛋。
不论多能说,多会说,永远记住:淹死会水的,打死多嘴的!
所谓幼稚:既憋不住尿,也憋不住话;
所谓不成熟:能憋得住尿,但憋不住话;
所谓成熟:既憋得住尿,也憋得住话;
所谓衰老:虽能憋得住话,但却憋不住尿。
所以,用当下正流行的一句话讲叫——小伙伴们,要HOLD住啊!
快捷链接
|
账户管理
|
新手入门
|
关于我们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