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
《大学》《中庸》文化思想解析
内容概要:
《大学》,原是《礼记》里一篇,旧说为曾子所作,经北宋程颢、程颐竭力尊崇,南宋朱熹又作《大学章句》,从此《大学》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,最终和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并称“四书”。宋、元以后,《大学》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,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《中庸》原是《礼记》第三十一篇,一说是孔伋(孔伋字子思)所作,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。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,而将其从《礼记》中抽出独立成书,朱熹则将其与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合编为《四书》。
《大学》的总纲为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,然后提出并阐释了儒家七证的修养功夫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”。接着阐述了儒家的内明之学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接着阐述儒家的外用之学:“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”。其中内明与外用之环环相扣,进而再讲到心物一元、心能转物的道理,警醒世人不要被物质文明带向自我毁灭之途。
《中庸》指出人的“性”与“情”是不同的两个概念,人的情就是感情、情绪,情绪分七种,即:喜怒哀乐悲欢欲,指出“喜、怒、哀、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”,教导我们做功夫修养,先把大部分属于生理上的“情”,即所谓气质变化了,养心养到中和的境界就不会见不到自己的本性,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修心养性。
快捷链接
|
账户管理
|
新手入门
|
关于我们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