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

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

 

一、中国文化的复兴与西方文化的转向

人类面临的危机

天人合一

科学与人文

二、中国文化的精粹

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的梳理

《老子》说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天地之始;有名万物之母。”(《老子·第1章》)又说: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”(《老子·第40章》)“无”就是“无名”,“有”就是“有名”。因为道不能说它是什么,只能说它不是什么。这就是“无名”。如果说道是什么,那它就是“有名”,就成为万物中之一物了。

关于“道”是万物生成之总原理,韩非也有论述:“道者,万物之所然也,万理之所稽(jī,意合、同)也。”(《韩非子·解老》)意思是说,道是万物之所以为物,万理之中最一般的理。这个最一般的理就是常,也称为常道。

老子进一步说: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”(《老子·第1章》)

“夫物之一存一亡,乍死乍生,初盛而后衰者,不可谓常。唯夫与天地这剖判也俱生,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,谓常。”(《韩非子·解老》)意思是说,物之一存一亡,忽生忽死,开始兴盛,后来衰亡,这些都不是“常道”,也就说不能称为自然不变的规律,唯有那些与天地初分时一起生,直到天地消散也不死不变的东西,才可以叫做自然不变的规律即“常道”。

子曰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,民鲜久矣。”(《论语·雍也篇》)朱子注说:“中者,无过不及之名也。庸,平常也。”中庸两个字,以及孔子朱子这几句话,在现在有些人的心目中,是非常迂腐可厌的。有人误会“中”就是不彻底,有人误解“中”有模棱两可的意思。有人误解“庸”就是庸碌的意思,凡事“不求有功,只求无过”。这些认识都是错误地对“中庸”的理解,“中”是无过不及,恰到好处的意思。

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,所谓恰到好处有两个方面:一方面就是道德说,一方面就是利害说。就道德方面,所谓做事恰到好处者,即谓某事必须如此作。就利害方面说,所谓做事恰到好处者,即谓某事必须如此用。

为进一步加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,我们对仁道、易道、无为之道、相生相克的五行说、谦道进行说明 

三、常道与管理之“道”、“天”、“地”、“略”、“人”、“法”、“术”

仁道与管理理念

1、仁自孝始

樊迟问仁。子曰:“爱人。”(《论语·颜渊篇》)

樊迟问什么是仁。孔子说:“仁就是爱人。”

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(《论语·学而篇》)

此处重在说明实现仁爱是一个由近而远的过程,首先是对父母的孝,其次是对兄弟的友爱、尊敬,再次是对朋友言而有信,然后再将此心推及天下,达到博爱。在孔子看来,孝悌比学习读书更重要。

孝子首先要学会敬养父母。

子游问孝。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” (《论语·为政篇》)

子游问什么是孝。孔子说:“现在说的孝,只是说能做到供养父母。然而就是家里的狗和马,也能受到饲养的;如果不敬重父母,那么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?”

子曰:“事父母几谏,见志不从,又敬不违,劳而不怨。”(《论语·里仁篇》)

孔子说:“侍奉父母,对他们的过错要委婉地规劝,看到意见不被听从,也还要恭恭敬敬,不可硬去违逆,且看机会再劝谏,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但不怨恨。”

此外,父母过世以后还要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

曾子曰:“慎终,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 (《论语·学而篇》)

曾子说:“慎重地处理好父母的丧事,虔诚地祭祀历代先祖,民众的道德就会趋向纯朴厚道了。”

孟懿子问孝。子曰:“无违。”

樊迟御,子告之曰:“孟孙问孝于我,我对曰,无违。”樊迟曰:“何谓也?”子曰:“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 (《论语·为政篇》)

孟懿子问怎样做到孝。孔子说:“不要违背礼的规定。”

樊迟给孔子驾车,孔子告诉他说:“孟孙问我孝的问题,我回答他说,不要违背礼的规定。”樊迟问:“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?”孔子说:“父母在世时,按照礼的规定奉养他们;去世后按照礼的规定安葬他们,祭祀他们。”

这里孔子主要强调尽孝以礼。父母有不合礼者,子女不应当顺其非,若顺亲非礼,将使父母陷于更大的非礼,这更是不孝。孝须以礼来限制。

父母不在时,仍然能保持父母的优良品德和一贯作风,也是衡量一个孝子的重要方面。

子曰:“父在,观其志;父没,观其行;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 (《论语·学而篇》)

孔子说:“考察一个人是否孝,其父在世时,看他的主张;其父去世后,要看他的行为;如果三年内不改变他父亲生前的做法,就称得上孝了。”

或谓孔子曰:“子奚不为政?”子曰:“《书》云:‘孝乎惟孝,友于兄弟,施于有政。’是亦为政,奚其为为政?”(《论语·为政篇》)

有人问孔子:“您为什么不从政?”孔子说:“《尚书》上说:‘孝啊,孝敬父母,又同兄弟讲友爱,把这道理延伸到政治上去。’这也就是从政了,怎样才叫从政呢?”

孔子论政常把做人与政事等同起来,齐家与治国等同起来,家有家政,国有国政。若失为人之道,又谈何为政为官。若在家为孝、为悌、为慈,做人有方,那又何异于从政。

2、仁的四种方法与境界

以上我们知道仁爱是从孝开始的,仁爱的方法有四个境界:

子贡问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(《论语·卫灵公篇》)

子贡问道:“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?”孔子说:“大概是‘恕’字吧!自己不愿接受的事,不要加到别人身上。”

子贡曰:“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,何如?可谓仁乎?”

子曰:“何事于仁!必也圣乎!尧舜其犹病诸!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” (《论语·雍也篇》)

子贡说:“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施给人民好处,周济大家,怎么样?能称得上仁了吗?”

孔子说:“岂只是仁!必定是达到圣了,尧舜或许还担心做不到这样呢!所谓仁,就是自己想要站立得住,也要使别人站立得住;自己想要前途通达,也要使别人前途通达。能从自己的心愿出发,理解别人的心愿,可以说这就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。”

子曰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(《论语·子路篇》)

孔子说:“君子求和谐但不苟且求同,小人苟且求同却不求和谐。”

人的十二种性格与和而不同:

强毅之人——柔顺之人

雄悍之人——惧慎之人

凌楷之人——辩博之人

弘普之人——狷介之人

休动之人——沉静之人

朴露之人——和韬谲之人

或曰: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子曰:“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(《论语·宪问篇》)

有人问孔子说:“用恩德回报怨恨,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如果是这样,用什么回报别人的恩德呢?用正直回报别人的怨恨,用恩德回报别人的恩德。”这样做既鼓励了有恩德的人,也纠正了结怨的人,同时也张扬了人的正直品行。

3、积善为道

追求仁爱的过程就是一个积德行善的过程,《周易》里讲: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。”

司马光说:“积金以遗子孙,子孙未必能守;积书以遗子孙,子孙未必能读;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,以为子孙长久之计。”(《中国文化概论韦政通》)

在《卫灵公篇》中孔子又说:“知及者,仁不能守之;虽得之,必失之;及之,仁能守之,不庄以莅之,则民不敬;知及之,仁能守之,庄以莅之,动之不以礼,未善也。”

此句中孔子充分强调了仁德与才智、职位的关系,如果才智高,虽然能够胜任高职位的要求;如果德不厚也难以守住,最后又强调即使才干、德行相匹配,如果不能以诚敬相待同样不好。看来人必须时刻以积德行善为念,不要以计谋智巧为荣,时刻谦虚谨慎,与人为善,遵奉仁道为光明大道。

明朝大儒方孝儒在《深虑论》中这样说:“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,非智虑之所能周,非法术之所能制;不敢肆其私谋诡计,而唯积至诚、用大德以结乎天心。”

意思是说德比智慧重要,诚心胜过巧诈,德行是成功的第一要素。

不仅如此,《论语》中还有,

南宫适(kuò)问于孔子曰:“羿善射,奡荡舟,俱不得其死然;禹稷躬稼而有天下,”夫子不答。南宫适出,子曰:“君子哉若人!尚德哉若人!”(《论语宪问篇》)

意思是说后羿擅长射箭,奡擅长水战,都不得好死,而禹和稷自己下地种田,却得到了天下。换句话说是“尚力者不得善终,尚德者终有天下。”

也含有“仁者寿”的道理。个人的寿命如此,事业如此,国家的命运也如此。

唐朝魏征在《谏太宗十思疏》中写道:“臣闻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;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,根不固而求木之长,德不厚而思国之安:臣虽下愚,知其不可,而况于明哲乎!”

可见,德不仅是个人健康与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,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。

以此推演下去,仁道是治身、治生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根本。

仁道与企业经营的九大理念:

①长治久安的长寿经营理念

②以人为本,服务第一,利润第二的经营理念(晋商的经营理念,先信,再义,三利润)

③以真正的管理就是减少管理的无为理念

④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前提的制度第一,领导第二的管理理念

⑤以有所为,有所不为的投资理念

⑥尊重历史、尊重人才、尊重知识的理念。

⑦一年之季莫如树谷,十年之计莫如树木,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教育培训理念。

⑧无功不受禄与无功不授禄的赏罚理念。(君子事其君,先事而后其食。惠而不废:因民之利而利之。)

⑨天下为公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,树立永恒的理念。

 

易道

1、事物是发展变化的

张岱年先生说,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的一致的倾向,即承认变是宇宙中的一个根本的事实,变化是根本上的,一切事物皆在变易之中。《易传·系辞》上说:“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,生生之谓易。”

子在川上曰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”(《论语·子罕》)

孔子之意是说事物皆逝逝不已,宇宙是一个如川一样的大流。

惠子也说:“曰方中方睨,物方生方死。”(《庄子·天下》)

睨是偏斜之意,此句是说太阳一到正午便要偏斜,万物有生有死,一切皆在变化之中。

讲宇宙变化最详密者是《易传》,“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”(《系辞上传》)

变化是一个根本的事实,有象有形可见,则有变化可见。

《易传》更认为惟有变化,然后宇宙可以不穷而久。

《系辞下传》说:“易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然而变化是有规律的,即常,也就是反复。

2、变化是有规律的

中国哲人所讲,变化的规律(即“常”),便是反复。何谓反复?就是:事物在一方向上演变,达到极度,无可再进,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,如是不已。事物由无有而发生,既发生乃渐充盈,进展以至于极盛,乃衰萎堕退而终于消亡;而终则有始,又有新事物发生。凡事物由成长而剥落,谓之反;而剥落之极,终而又始,则谓之复。反即是否定。复亦即反之反,或否定之否定。一反一复,是事物变化之规律。

老子说:“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”“反者道之动。”意思是,道是变化的所以,由道而逝而远,远最终归于反。一切变化莫不反,反即反复、循环。如同四季的变化,春夏秋冬循环往复,每天的变化即昼夜反反复复。

《易·泰卦》爻辞也说:“无平不陂(bēi),无往不复。”反复变化是一个普遍的法则。

老子又说:“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,复命曰常。”意思是说,万物虽然生长变化,但最终都返归原始根本,返归于原始即常。

3、领导任职周期律

纵观迄今为止的整个人物史,包括皇帝、政治家、企业家、学术权威、发明家等等,都以实现自我价值为最大需要,他们都没能使自己赢得权威、赢得荣誉的精神得以贯彻始终,成为永恒。今天,我们从领导学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析和总结,可以总结出一个基本的规律来,这个规律可以称之为领导任职周期律。

领导生命周期律分五个阶段:创业期、发展期、成熟期、转变期、僵化期。创业期的表现:权威指数弱,但渐趋上升;任职兴趣非常高,有一种对事业的冲动,抱有一种理想,形成一种信念,这些构成了创业者的原创精神;在信息获得方面,信息来源广泛,不经过滤;学习非常努力,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相关知识;上下级关系充分信任、尊重,非常感情化甚至很“哥们”。领导者在这一阶段凭借以上这些精神和行为表现,使事业得以发展,完成了创业期,进入了发展期。

发展期表现:权威指数中强且权威上升;任职兴趣依然很高,思维刚性或弱或强;信息渠道来源广,稍有过滤;学习劲头依然很大,基本掌握了职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;上下级关系继续感情化,互相信任。发展期是创业期的延续,事业也在不断地扩张。

成熟期表现:伴随事业的不断成功,领导的权威指数中强并且迅速上升;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,领导的风格开始形成,思维开始有定式;信息来源渠道固定化,并且过滤加强;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开始减少;但任职兴趣依然很高;上下关系由哥们化转向以礼相待,走向规范化。成熟期是领导的最好时期,但也是最危险的时期,如果这一时期不反省自己,外部又缺乏约束,就会走向转变期。

转变期表现:伴随权力的惯性,权威指数强且上升,任职兴趣开始下降,思维刚性全面加强,以前成功的经验成为走向未来成功的铁律;信息渠道只信赖于少数信息源,且高度过滤;学习劲头不足,自以为是;上下关系由以礼相待走向神秘化。转变期已经潜伏着重大的危机,这一时期,如果没有任期制的制约,就会走向僵化期。

僵化期表现:事业开始出现危机,权力指数非常强,但开始失控;任职兴趣迅速下降;信息渠道只信赖于个别的信息源,并且高度过滤;管理刚性加剧并且教条化;上下级关系继续神秘化,个人崇拜加强,但已出现众叛亲离的苗头。领导的僵化期也是事业的僵化期,事业开始全面崩溃。

通过对领导周期律的认识,可以加深对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的理解。对企业而言,企业领导人不仅要不断自我反省,不断择贤纳谏,更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,建立总裁任期制(通用公司任用韦尔奇的经验,告诉我们总裁任期二十年左右为宜),使企业得到长治久安的发展。如果领导任期没有限制,领导是永远的,那么,企业就是暂时的;领导若是暂时的,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有任期限制的,企业就是永远的。对政府而言,道理亦如此。

领导有其周期变化律,企业发展也有其发展变化规律,按照美国管理学家爱迪思的分析总结,企业生命周期大致可以这样描述:

依次为:企业孕育期、婴儿期、学步期、青春期、盛年期、稳定期、贵族期、官僚早期化、官僚期与死亡。

4、组织周期律

由此原理我们可以分析企业组织的生命周期律,企业生命周期律按照爱迪思的分法依次为孕育期、婴儿期、学步期、青春期、盛年期、稳定期、贵族期、官僚早期化,最后到死亡,共九个阶段。如果进行简单化分期就可以先分为二个阶段,一个以阳气日长为标志的成长阶段,一个为阴气由消而息的老化阶段。在成长阶段,其性为阳,有生发的功能,有十五种表现:⑴富有冒险精神,个人的成功源于承担了风险;⑵有理想,富有朝气,期望大于成果;⑶扩张意识强,资金不够用;⑷务实精神,强调功能重于形式;⑸重视做事,尤其重视做事的内容和原因;⑹重视业绩考核,强调论功行赏,论功晋升;⑺管理环境宽松,除去明令禁止的,什么事都能做;⑻哲学上是积极进取的,视问题、困难为机会;⑼以客户为中心,以发展为硬道理,重视营销和营销部门的权威;⑽具体工作部门权力大;⑾责小权大;⑿人左右企业,影响企业,尤其是领导管理层左右企业;⒀需要加强管理;⒁扩大市场份额为导向;⒂一切以发展为目标。

正是在这个阶段有这些精神和表现,才使企业呈显出生发、生长的气象。

物极必反,生发不可以一直生发,当企业发展盛年期,自然会发生变化,所谓盛极必衰,由此时开始企业进入老化期。老化期也有以下十五种表现:⑴冒险精神趋于保守,个人的成功是由于避免了风险;⑵现实比理想重要,成果大于期望;⑶扩张能力减缓,资金富裕;⑷形式主义抬头,强调形式重于功能;⑸在处理事情上对人不对事;⑹强调员工的个性而非强调员工的贡献;⑺管理控制加强,除了明文容许的,什么事情都不许做;⑻机会被视为问题;⑼管理部门权威加强,比如会计、财务及法律部门;⑽行政部门权力普遍加大且编制增加;⑾权力小而责任大;⑿企业的惯性左右员工和管理者;⒀需要“斗胆直言者”,也就是需要相克机制;⒁利润第一;⒂权力斗争激烈。

这十五种表现和精神说明企业到了老化阶段。有如此的精神和表现也自然使企业老化。

当然,我也可以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来进行划分,也未尝不可。同样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,还可以对领导的周期律进行分析,但是这种分析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。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像天地一样有一个宪法,即春夏秋冬的演化规律是循环往复不变的,以此“节以制度不伤民,不害民。”人要效法天地之道才行,这样才会形成一个使人类社会较为长期的、和谐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。这种环境最重要就是要有一个人类共同遵守的法则,这个法则就是礼法,当然礼法中蕴含着仁爱的精神,是礼与仁的统一,就世界范围而言,人类需要一个联合国宪法,就一个国家而言,需要一部宪法,就企业而言需要一个章程,这个客法、章程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就必须有相生相克的精神和力量,再具体化的讲权力要有制衡,各种权力相互独立而存,如同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一样,虽然在各自领域内会有旺、相、休、囚、死之别,但各自一定是独立的,什么都不是绝对的老大,就企业言,要获得这种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,就必须股权结构三角形化,也就是说最大股东不能超过50%的股份,否则,企业制度在大股东面前都会成为废纸。

1、渐卦

2、老子又说:“孰能浊以澄,静之而徐清?孰能安以久,动之而徐生?”(《老子·第15章》)意思是说任何变动都不是骤然的,必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,需要一段时间。

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

《文言传》上也说:“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来者渐矣。”

凡事必经一个累积的过程,按西方哲学而言就是要有一个量之积累,才会有质的飞跃。

3、齐国与鲁国的治理

4、渐道在改革中的运用

5、渐道对我们的启示

第一,有恒,正如《乾卦》所言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

第二,子曰:“危者,安其位者也;亡者,保其存者也;乱者,有其治者也。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,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”

第三,将欲取之,必先予之。

第四,与时偕行,圣之时也。君子知进知退,知存知亡,知得知丧,见几而作,不俟终日。

第五,循序渐进与疏导。欲速则不达。见小利则大事不成。

第六,凡事兼顾两端,有一利必有一弊。

相生相克之道

1、五行之起源

《今文尚书·洪范》云: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水曰润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从革,土爰稼穑。润下作咸,炎上作苦,曲直作酸,从革作辛,稼穑作甘。

2、相生相克之关系

3、五行的启示

多元化与和谐

多元化之相生相克与制度

五行之“旺、相、休、囚、死”可以判断多元之消长关系。

相生与相克对事物的重要作用,

事物只有在生克有度的环境中才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。

无为之道

1、无为与天人合一

子曰:“予欲无言。”子贡曰:“子如不言,则小子何述焉?”子曰:“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”(《论语·阳货篇》)

“天”对四时不加左右,任其自然运行;对百物不加主宰,任其自然生长。在此,“天”显然是一种具有客观的自然必然性的存在物。同时可以看出,孔子要求做人应效法“天”的不言而行,不言而信,强调用实际行动对他人或事物发生潜移默化的有益影响。这种“法天”思想在孔子那里并不罕见。他不仅自身愿意效法“天”的美德,而且还盛赞尧能“则天”而有成。

2、无为而无不为

老子说: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”(《老子·第37章》)

《庄子·天道篇》中也说:“夫帝王之德,以天地为宗,以道德为主,以无为为常。无为也,则用天下而有余。有为也,则为天下用而不足。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。上无为也,下亦无为也,是下与上同德。下与上同德则不臣。下有为也,上亦有为也,是上与下同道。上与下同道则不主。上必无为而用天下,下必有为为天下用,此不易之道也。故古之王天下者,知虽落天地,不自虚也。辩虽凋万物,不自说也。能虽穷海内,不自为也。天不产而万物化,地不长而万物育,帝王无为而天下功。故曰,莫神于天,莫富于地,莫大于帝王。故曰,帝王之德配天地。此乘天地,驰万物,而用人群之道也。……”

天下之事甚多,若君主必皆自为之,姑无论其不能有此万能之全才,即令有之,而顾此失彼,顾彼则失此。一人之精力时间有限,而天下之事无穷,此所以“有为”则“天下用而不足”也。

3、无为与率性之道

“无为”就是“任乎必然之极”,“各任其自为”。

《天道》“以此进为而抚世……”注云:

夫无为之体大矣;天下何所不无为哉?故主上不为冢宰之任,则伊吕静而司尹矣。冢宰不为百官之所执,则百官静而御事矣。百官不为万民之所务,则万民静而安其业矣。万民不易彼我之所能,则天下之彼我静而自得矣。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,下及昆虫,孰能有为而成哉?是故弥无为而弥尊也。(《庄子注疏》卷五页三十六)

4、无为的人生境界

子绝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(《论语·子罕篇》)

孔子完全没有这四种毛病:不瞎猜,不独断,不固执,不自以为是。

子曰:巍巍乎,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()焉?(《论语·泰伯篇》)

意思是赞扬舜、禹贵为天子,富有四海,为百姓所想、所急,却一点儿也不为自己考虑。这种人生境界其实就是老子讲的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”的玄德,也只能将天下托付给有这种境界的人。美国历史上的华盛顿就是美国的尧、舜,他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独立却不认为自己应该如何占据,如何主宰,反而还权于美国人民。实行无为之政,对为政者的要求是很高的。

5、无为之法

在有为的人群中,个人如何实行无为?则在于守柔。老子极注重柔弱。《吕氏春秋》云:“老聃贵柔。”(《不二》)老子以为个人处世,应以柔弱为主。老子说:

“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”(《下篇》)

道之运用,是柔弱的。所以人也应该柔弱。老子说:

必须清楚什么是不该由自己去说的话,什么是不用自己亲自去做的事,然后才懂得治国之道的要领。以皇帝一个人的聪明智慧,而想包揽办好天下的事务,这样下去,君主愈忙碌劳累,臣下却愈懒惰。这就是政绩之所以不能形成的原因。

6、无为与真正的管理就是减少管理

①文化管理

②制度管理

③减少管理的内容

④产权与民权

⑤用人

⑥建立组织

 

谦道

1、《周易·谦·彖》曰:谦亨。天道下济而光明,地道卑而上行;天道亏盈而益谦,地道变盈而流谦,鬼神害盈而福谦,人道恶盈而好谦!谦,尊而光,卑而不可逾,君子之终也。意思是说天的规律是亏损满的,补益虚的;地的规律是倾陷满的,充实虚的;鬼神的规律是危害自满骄傲的,加福于谦卑的;人类的规律是厌恶骄傲自满的,喜欢谦虚的。谦虚的人居于尊位,其道德会更加光大,处于卑位时其品行依然不,只有君子才能自始至终保持谦虚之美德。

2、谦道与风水文化

3、谦道与做人

4、谦道与经营 

中庸之道

1、中庸的基本含义

所谓中庸,就是关于阴阳两端对立统一的常理。具体言之:

第一,一阴一阳之谓道。也就是说,凡事必有两端而成。

第二,独阴不生,独阳不存,凡物之两端必然相倚而存。“夫和实生物,同则不继。以他平他谓之和,故能丰长而物生之。……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,以成百物。……”(《郑语》)

相异者相互为“他”,如水为火之他,火为水之他。“以他平他”,即会合异类之物而使之均衡,是谓谐和。会合相异之物于一处,然后乃可有新事物发生,故“和实生物”。

声亦如味,一气,二体,三类,四物,五声,六律,七音,八风,九歌,以相成也;清浊,小大,短长,疾徐,哀乐,刚柔,迟速,高下,出入,周疏,以相济也。

和、同、合,乃相近而实有区别之三个观念。“和”或谐和谓二个或二个以上之相异者之会聚而得其均衡。“同”或同一谓相等或全无区别。“合”或合一谓两个相对待者之不相离。

老子所讲,主要是对待之合一关系,与对待之综合。关于对待之合一关系,老子注重对待之相倚、交参与互转。

第三,阳中有阴,阴中有阳,事物之整体不可全然分开。

第四,阴即是阳,阳即是阴,两端交参而互转。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孰知其极,其无正邪?正复为奇,善复为祅,人之迷,其日固久。”(《下篇》)

对待是转而相生的,福可生祸,祸可致福,祸福互相倚伏。正转为奇,善化为祅,一切对待莫不相互转第。

老子又说:“物或损之而益,或益之而损。”(《下篇》)

损与益亦互转。由损可以得益,由益亦可以致损。

老子又说:“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,少则得,多则惑。”(《上篇》)这便是损之而益及益之而损之例。

第五,老子最注重对待之综合,他认为凡事物,必中涵反而的因素,方能有该事物之用,故说:

“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,有车之用。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”(《上篇》)

车、器、室都是实有,但其内必包含空无,然后方成为车,成为器,成为室;不然车不能行,器无可用,室不能居了。车、器、室实皆有与无之结合。老子更以为一事物或一品德,必能含了其反面的成分,方是此事物或品德之圆满的形态。他说:

“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,大盈若盅,其用不穷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”(《下篇》)

 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雷原(讲师本人)

电话: 4006-158-118

费用:15000元/天(参考价格)

推荐讲师

程渡麟已通过实名认证!
精品讲师
3W元/天
北京
梁天峰已通过实名认证!
精品讲师
4W元/天
北京
刘丹军已通过实名认证!
精品讲师
3W元/天
北京
王大琨已通过实名认证!
精品讲师
6W 元/天
北京
常行已通过实名认证!
精品讲师
3W元/天
北京
卓江涛已通过实名认证!
精品讲师
2.5W元/天
北京
孙郂亭已通过实名认证!
精品讲师
3W元/天
北京
熊鹤龄已通过实名认证!
精品讲师
5W元/天
北京
找企业培训讲师,就上中华培训讲师网
快捷链接
账户管理
新手入门
关于我们

关于中华培训讲师网|法律声明|联系我们|帮助中心|官方新浪微博|站长统计|微信公众平台

中华培训讲师网 版权所有 Copyright(C) SINCE2013 | 客服电话:4006-158-118

京ICP备13051492号-1